前言:本文是团员Em的第2篇输出,介绍了自己9个月、零经验成功转型AI产品经理的心得(已入职某AI创业公司),其中有些很不错的经验值得大家参考,比如“(在没有实战的前提下)输出是对知识转化的最好的途径。”。
从2018年6月开始,价值观产生了改变 —— 想做对于自己而言更有价值以及意义的事情,所以决定转型走AI这条路,仅此而已。
一.背景介绍
1、个人信息
我大学偶然学的机械,16年毕业时是机缘巧合拿到了一家准大厂的游戏策划offer,然后很偶然地走上了互联网产品这条路,当时做决定的理由只是因为这个offer相较而言钱多点。之后的3年,我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干,直至19年3月裸辞转型。
我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当产生重要的想法之后我就会忍不住去做,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风险、将行动的理由合理化,最后在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此次裸辞转型就可见一斑。
这9个月以来我走了许多弯路也遭受了许多挫折,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放弃,并一直坚持着自我迭代,收获了比之前更深刻的人生认知,并抓着2019年的尾巴,完成了从游戏策划到AI PM的转型。
我想也有很多和我一样非AI行业且非产品经理的朋友也对AI PM非常向往,希望我通过这次简单的复盘并给出一些建议,能够给你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朝着自己理想前进的道路上,你并不孤独。
2、转型背景
很多面经往往会无意地向读者隐去前置条件而直接谈经历,而我希望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摆出来,大家可以对照着评估。
如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行,我想更优秀的你自然也不在话下。
二、转型建议
1、发心
写这段文字时,我恰好看到了我上一个上线的游戏项目在1月10号宣布3月份会停运关服,顿时挺感慨的,这个项目从2018年12月做到现在也有小1年了,又被砍了。
我离职前和项目负责人聊的时候,他说这可能是团队这批人最后聚在一起做一个项目了,大家都是奔着赚钱的目标去的,项目不成功也许就散了。我告诉他我现在做事的动机不是为钱,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后他告诉我不要后悔。
我感慨,倒不是因为我觉得我当时离职是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我只是在想我当时如果仍然在秉持着“赚钱”的念头,也许只会一年又一年,在一个又一个的这种纯商业化项目上痛苦地流浪,并且在原有的意义上,肯定会觉得时间都被浪费了。
我从最开始决定转型核心是因为对做的事情的意义有强烈的诉求,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诉要转AI的朋友们,做决定前最好要想清楚这件事情对于你的更高层次的意义 —— 发心,并在内心坚守它。
埋下这颗种子,是为了避免转到AI后,你又重新陷入“求不得”的轮回里。
2、准备
1)AI认知
我建议通识都要看(https://shimo.im/docs/F3IhETU5xnk2vnjh?r=4X7XDY/ ),关于AI历史背景、CV、NLP、ML等技术的原理、优劣势、边界肯定是需要清楚知道的,这方便让我们之后与同事快速进入同一语境,也方便快速融入新的工作,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迭代会对于AI有更清晰的认识。
但是,非意向TPM的话,不要执着于去啃算法、编程。因为,在我有限的面试经历里,对话的10来个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AI技术原理、AI算法原理,只有产品(不过这也可能是他们通过我的博客输出知道我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但重点必然是产品本身)。
2)产品认知
缺乏系统产品方法论的朋友,可以去参加NPDP或GPST的培训,一方面可以跳出原有的单点视野而了解到产品管理的全局,一方面可以以练带学来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还能认识一线的PM实时交流来获取信息。
我个人是参加了GPST,体验下来再配合之后的输出内化,对于产品认知的提升还是相当有效的,通过几个公司老板对我的反馈让我更坚信这一点。
3)关于内化
一句话 —— 输入一定要输出。
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我认为在没有实实在在去做事的前提下,输出是对知识转化的最好的途径。
我在输出了10万字左右的时候,已经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谈吐,以及应对问题时提取应答时,思维的敏锐性大大提升,与产品人交流时几乎没有陷入过“脑子一片空白”或是“卡壳”的局面。同时,因为输出的原因,实实在在为我带来了两个“不请自来”的AI PM机会,其中一个就是现在的工作。(输出参考《“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3、求职过程
1)简历迭代
在简历上,我建议各位需要在抬头写一写自己转型AI的愿景之类的内容,这能打动招聘者,我其中两个面试机会就是因为在抬头迭代了这个描述,才让她们对我的简历手下留情。
其他的,我建议你把你在项目中的实际成果突出,做到言之有物,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表现出来,“说说做过的有价值的事情”这个问题,我在面试中偶尔会被问到。
2)求职渠道
我属于人品和运气都很差的那一类人,转型过程中我没有成功地依靠过任何一个同事、朋友、熟人、猎头 —— 虽然我陆续都依次试了。
所以,我的渠道核心只有两个,“打招呼”以及博客,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我看了许多朋友的面经中提到去勾搭在职的内推以及其他内推,这个我在其实想过但是没有去落实,我认为核心是自己在实际过程中的畏难心理导致了拖延,给自己树立了边界,从上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整个过程非常低效,我想核心原因就是“恐惧”。
是的,实际求职的过程中,心理上的障碍导致一些看似显而易见的尝试,你或许都会视而不见,你只能基于自己的有限理性以及当时的心态去做选择。
但因为我的情况是裸辞,并且孤军奋战,已经无路可退,我只能去面对事实,然后自我迭代,庆幸的是最后这些问题到现在来说也不再是我的边界。
所以,这个点我给朋友们的建议是,都去尝试,勇于面对自己的“恐惧”以及“自我逃避”,然后大量地去试错,在“反脆弱”里这就是在波动中很难受损且一旦收益就赚到了的情况。
3)面试
在面试上,由于我们是0经验的转型者,所以基本上全部是开放性的产品问题,注意,是产品问题。
举几个例子:
所以,本身就是PM的朋友,希望你能熟悉一下目标JD的行业现状、落地场景,把这一领域的特定产品,你先吃透了。比如,可以提前把玩几个对应产品,或者做几个对应产品的竞品分析来熟悉产品,同时把对应领域的落地场景不但要清楚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因为面试官大概率会和你讨论。
不是PM,也没有做过产品相关内容的朋友,我建议花至少3个月的时间输入输出产品认知,尽量要自己做几个AI产品的详尽的竞品分析,同时自己写几份AI产品的PRD,可以拿智能语音助手、智能音箱来把玩,因为这个我们好触及。关键点是你一定要对AI产品熟悉,同时上述对PM朋友的建议也是你们需要去关注的。
4)世界观
为什么突然把“世界观”摆在这个位置?从我给出建议的逻辑顺序上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间线上的顺序,所以“世界观”在这个位置,是通过过程中学习迭代产生的,我相信应该会有朋友能感同身受,通过阅读连点成线,以书找书,最终书会把你引到某一方向。
我认为自洽的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衍生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根基,同时你会开始有能力以这一套算法去观察事实,产出自己的人生哲学,指导你前行。
我最初阅读的内容是各种AI通识以及产品的“术”,再到各种逻辑、思维的“术”,再到各种认知升级的“术”,直到4个月前的某一天我接触了“道”,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似乎就像有心灵感应般的,那些印证这一世界观的书,一本接一本地来找我(而且是很完美地上本接下本地对接),我整个过程真的无意去选。
就这样随机地被说服,然后坚信。
我是有一些宗教情怀在里面的,“道”就是我的世界观,所谓的“道”是什么,是宇宙本质、是宇宙规律、是波动、是随机性、是循环往复,知道了这一点,就能从上至下决定、影响人的行为准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说这么多,其实我是挺希望大家在能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之外,也有一个可靠的舵手。
我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5)心态
关于心态,是最重要的,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INFJ,本质是内向、精神世界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孤独、焦虑等因素不是我的大问题,内心在建立了世界观之后也更加坦然。
我最大的敌人是“恐惧”和“自我逃避”,复盘从小到大的经历,它们的影子无处不在,这也造就我许多的局限,但也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回到刚才的话题,以上的问题我建议大家练习冥想,冥想的目的是为了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心念的根源,了解它们,进而了解自己,然后“恐惧”们就会消退,因为“恐惧”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恐惧”。
了解自己,你逐渐就不会频繁地“二元对立”,或者是产生心念时马上就能直觉地辨别,然后心念就会息止。心念的执着就是我们给自己树立的边界,“安全感”、“依赖性”都是如此。
这一过程需要了解一些“冥想”和“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探索,写这段文字时我看了看自己的IHOUER,今天是我冥想的第202天,共计53小时。
了解自己,对心态的掌控很有帮助,因为心态失衡的时候,舵手都在开小差。
三、结语
这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这么煞有介事地描写确实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能给到有缘的朋友们一些帮助、提供一些灵感的话,也是不错的。
我也要开始继续前行了,如何在AI领域生存下去,如何做好AI产品,都是新的挑战。
中国AI的发展需要更多智慧的涌入,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
附:团员Em在本饭团的分享文章汇总:
-END-
以上内容,来自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点击这里可关注: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 (如果遇到支付问题,请先关注饭团的官方微信服务号“fantuan-app”)
---------------------
作者:黄钊hanniman,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7年AI经验,10年互联网背景,微信公众号/知乎/在行ID“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200页PPT《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新起点》被业内广泛好评,下载量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