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已逝,2018的第一个工作周也即将过去。看了几场跨年,好好地充了充电,于是就有了很多想说的话(我怕不写下来,未来会变得熟视无睹,会偏离初心,会连一点可以回溯的东西都没有。所以,本文更类似于随笔,文章结构比较散)。
2017,加盟了朋友组建的初创团队,一只脚跨入了AI领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准确地说,是在我上次面试之后https://shimo.im/docs/2GOhF9n3K44jIbHC/,也就是最近几天,才突然豁然开朗的,感谢饭团,感谢吴晓波)。
诚然,AI是个大趋势、大风口,这点很吸引我。但更吸引我的,是这个领域足够宏大,充满了想象力——几乎每个行业都会受到AI的冲击,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AI的机会。
这种感觉,很像当年的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小幅量变,而是生产力整个维度的质变与提升。
这种感觉,在我以前做web、做app、做后台产品时,完全感受不到!
所以,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想从事,也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方向!
PS. 对AI了解得越多(主要靠饭团),越会有上述感觉,尤其是听了浙江卫视思想跨年中吴晓波的精彩演讲之后(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MDMyNDA0MA==.html,大概从第20分钟到1小时04分,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有人问:“AI到底是泡沫,还是真的浪潮?”
我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泡沫始终伴随着浪潮,泡沫永远在浪潮之巅!
确实,行业内始终存在一些公司,有AI之名——实则敛财,赚快钱,不干实事,或者是“新瓶装老酒”——却无AI之实。它们可能会让我们觉得AI很虚,是泡沫。没错,它们可能动机不纯,可能时机不对,可能确实是泡沫,但我们也要看到泡沫下面随之而来的浪潮。
泡沫不应该是我们抗拒、恐惧或逃避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警醒的标识。
我们既要避开泡沫,避免自己成为泡沫,也要迎接浪潮,踏浪而行。
我加入饭团不久,还没到一个月,学习进程上内容不多,倒是想说说我眼中的黄大(当时写第一封邮件时,还不知道大家都叫他团长,莫名就想到了“黄大”,哈哈)。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腾讯出来的大牛产品经理,有年纪稍长的4级专家,有职级晋升最快的超级大牛,也有一些不同场合中给过我很大震撼的PM。
黄大和他们很相似,但又很不相似。
相似的是,他们都很乐于分享,甚至可以说热衷于分享(我发现很多优秀的,真正有干货的人,一般都不排斥分享,虽然他们很忙)。
不相似的是,之前我接触的腾讯PM(包括那位面试官),更像文科生或商科生,特别善于把一件事说得很大,甚至很多时候带有煽动性。而黄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文章里的话语非常严谨,层次结构异常清晰,一度让我觉得这是在写需求文档或接口文档 😂(有机会的话想听听团长自己的分享)。
团长经常在周日换频道里强调“人文素养和灵魂境界”,这方面我非常非常认同。
我认为,人一生都在追寻的,就是诸如自我定位、自我目标、自我实现之类的东西,也即“活出真我”。
所以,看到这方面的内容,也让我有一种遇到知己的感觉。不过,目前我的感悟还不够多、不够深、不够透,需要继续去悟、去体会。
写这段文字,灵感主要来源于最近这篇“周日换频道”。里面有两句话引发了我的沉思:
第一句、我相信,在他的心里,有一个超级宏大的景象和世界;
第二句、希望有一些从事AI的人,有这种干净的发心。
当年李世石大战AlphaGo,我看的是直播。当我得知赛果的时候,完全联想不到“宏大的景象和世界”,只是好奇AlphaGo用的是什么算法,而我周边有些人,更是只说了简单的一句——逻辑的东西,机器迟早都超过人类。
如今,几年过去了,我自己也进入了AI领域,那我现在能有很宏大的联想吗?
比之前能,但还不太能。
那什么样的人能有这样的联想呢?
只有当一个人自身也有宏大的格局,有一个想象中宏大的世界时,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同身受。
比如巴菲特,投资界神话,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从不短线投机;
比如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缔造了微软Windows,影响了全球几十亿人;
比如扎克伯格,同样从哈佛辍学,做facebook的初心就是连接更多的人;
他们都是公认的格局宏大之人。
据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一开始互不认识的时候,相互之间是有点不屑的,巴菲特认为比尔盖茨只是个卖软件的,比尔盖茨认为巴菲特只是个炒股的。直到有一次见面,只聊了寥寥数语,相差25岁的两人迅速成为忘年交。而同为哈佛辍学,同样是科技领域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也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忘年交(相差30岁)。
他们经常一起玩耍:
那又是什么样的人会用“干净的初心”去形容别人,会那么重视“干净的初心”呢?
只有当一个人自身就具有这种“赤子之心”的时候,才会那么珍视“赤子之心”,才会知道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赤子之心”是多么的珍贵。
当他们还弱小,还不被人理解和认可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帮助他们,保护他们。
当他们足够强大,发光发热的时候,我们应该会欣慰地沐浴在他们的光辉里吧。
最后,关于分享(输出),我自己是这么看的:
把零散的思路、灵感、想法整理成系统的,有逻辑的,层次清晰的文章,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归纳、类比、总结、演绎、推理等)。这个过程,无论是对全局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助益。
我相信优秀的PM并不缺少上述能力,不过AI毕竟是新领域,大多数人也都是小白,这个时候,输出显然有助于巩固自己的学习,大家可以尝试。
另外,我自己总结的持续输出的一些重要原则——不要给自己设定具体的输出目标(比如每周输出一篇干货什么的),不要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强迫自己,不要觉得必须有绝世好文才能发表,而应该在有灵感的时候将想法都记录下来。
有灵感时,稍加整理即可成文(不累),还可以让更多人得到启发(有成就感)。
PS.灵光一闪十分难得,当时不记录,后续想找回来就难了。
祝大家新的一年灵感如泉涌。
2018,共勉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点击这里可关注: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 (如果遇到支付问题,请先关注饭团的官方微信服务号“fantuan-app”)
---------------------
作者:黄钊hanniman,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5年AI实战经验,8年互联网背景,微信公众号/知乎/在行ID“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200页PPT《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新起点》被业内广泛好评,下载量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