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给我一个微信截图,问我该如何选机构
1 回复微信
少年,看到这样的表述我也很心疼心奇,这种混乱既源自于目前机构数量膨胀,无门槛的单细胞繁衍,又源自于每个选机构的小伙伴与家长不做自己内建目标的深度调研(内建目标:就是自己最看重的,一个初定的目标院校list,一个能表述出来的期待list),不知道自己可以要啥自然就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啥,最终导致捧着模糊、期待与担心被部分机构利用。
首先告诉小伙伴所谓课程不一致没有大碍的,这个小伙伴申请英国设计学校(我猜似乎是fashion design方向),想想我设计了多少“菜单”,就是她们看到的课程。其本质是一道菜谱,落地到菜品还要靠大厨,作品集机构的课程与教师如同这个关系。
(多见那些真正负责教学的老师,主要是给她授课的导师,简单的试听课或者沟通,会抓住很多细节与体验,好不好,适不适合自然能体验出来部分端倪,尽量过滤一些承诺性的语言,想想很多前男友的承诺有多不靠谱,拿出实力和诚意来才行。很多渲染非常契合艺术生天生爱担忧选择困难症的性格,从而影响判断力)
像之前你给小伙伴提出的建议就很好,找个师兄师姐一道,看看老师和机构之前代过的case,分担下判断鸭梨,还有一个方法是体会下,当老师在讲学生案例时,是不是能自然而然流露出很多小细节,回忆自己过往的经历与单纯的销售是有区别的,这点你这类流氓一定擅长,我还是比较迷信逻辑和理性。
就是多看机构之前与自己专业相同的case,通常每本portfolio都有4-5个项目、sketchbook、和若干幅作品,相信自己久病成医,看多了你会懂很多,至少在脉络上能有个整体概念。
从概率上来讲,对比后可以降低风险,当然会增加选择成本,12年我陪伴过一个申请室内设计的小伙伴,俺们俩尝试的方法如下:
(这四个是核心考察的方面)
*注:按5分制度
*注:表格使用的方法
1 表格更多是用来“排查盲点”的,而非一定是做排名与分数,通过主动理性比较各个机构也算作一种锻炼吧,将自己艺术留学的方方面面也做了一遍排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因“事”得福
2 这些方面考虑到即可,也不必一一对应,其实本质上就是信任感的问题,机构的教师、教务、顾问等人员素养高,你自然就能感受到的,远离那些明显就不是做教育和培训风格的。
3 分享我和一个从UAL jewelry Design毕业的小伙伴的对话,我:你当年也选机构了,凭你的经验来说这里面都把问题考虑全了没? 她:很全了; 我:那你最关注这里面那个元素? 她:嗯,不在这个表格里! 我:啊,那是什么? 她:我只看脸。
纠结其实是右脑在思考,这在创作上是强项,不过选择是要左脑做理性分析,用表格!用表格!把所有要素都列出来
哈哈,她现在已经回国3年了,我们后来聊天的时候总结,她在国内选择的这个机构,总的来说还不算是大坑吧,拿了4个offer,结果满意过程有小纠结。出国读书的全过程却是大坑,心智判断和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书期间被无情暴晒。。。。。其实我要说啥,选机构这事儿要抓住这三点,快速细致行动,谁能真正触及后面的点(能为小伙伴做长远考虑的)才是关键,这里不多说了,说了也换不来懂。
最后,她如果能给我列一个迷茫列表就好了,省的我在这一段表述里前后查找,建议学艺术的学生要多用LIST和表格,必牛逼今后。。。。
这些点搜集完后可以告诉我就行,我一一回答,其实很多都不是事儿。
作者:Hank君
微信: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