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分享_【AI+教育】智能导学系统之“学习者模型”(2)_@木南_20200509
2020年5月17日 更新
开启更多功能,提升办公效能

前言:本文是团员“木南”的第4篇输出,欢迎有更多的团员们也来分享你的AI干货~


前文已经提及了“学习者模型”是ITS系统中四个主要模块之一(学习者模型,领域模型,教学模型,交互界面),也是《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lligent Turoring Systems》这一些列丛书笔者开始阅读的第一本,从这篇文章开始,笔者将从学习者模型部分开始展开分享。


Section I: 学习者模型基础

这小节将介绍学习者模型开发的难点,以及当前国外一些科研团队针对这些难点的研究成果,以及表征学习者状态的特征变量的获取方法和获取思路。


Chapter 1 初识学习者模型

1】Introduction

学习者模型的任务描述足够清晰明了:可以跟踪,表征和记录学习者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状态。这样的模型就是一个可靠的学习者模型;但是构建学习者模块有以下难点。


难点1: 学习者模型是动态的,并且会不断更新

首先,学习者模型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智能的学习者模型应该可以随着时间维度,不断对自身的"变量集" 进行更新,包括:增删改的操作;而一个动态的系统对于数据库的维护成本是奢侈的。


难点2 :表征学习者的“特征变量” 与计算机程序之间的映射兼容问题

现实中的变量比如“年级,年龄,分数,知识点掌握度”之类的特征,如何与计算机系统进行映射。 这里笔者大胆猜测:大概率会采用类似NLP的word2vec的原理,将用户的特征像“单词”一样映射为数据组成的向量空间;然后输入模型进行,训练,存储,作为反馈的依据。


难点3 : 变量之间复杂的数据组合导致的维度灾难

如果描述学习者的模型变量过多,并且每个变量映射到计算机都是个高维的向量,矩阵与矩阵之间的计算复杂度和存储的空间复杂度就会不受控,最终导致系统不可用,这就是维度灾难。


下面分享一下面对这些难题, 国外的一些科研团队做出的探索:


Robson and Barr 观点: 标准化是必要的;他们认为科研团体在宏观层面应该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比如:针对 知识,技能,程序); 微观层面比如面对个体的学习者模型的构建,需要由领域专家和系统开发者协作完成。

  • 笔者解读:大意是为了确保学习者模块的通用性,简化上文中提到的表征维度爆炸的问题, Robson and Barr建议把一些宏观层面通用的指标标准化,微观方面再由领域专家和系统开发者(产品经理)协作完成。


Olney and Cade 观点:学习者模型的特征变量应该由领域专家制定,他们的研究源于陆军研究实验室进行了一项系统研究,从数百项研究中确定了战略。认为从:认知变量、社交变量,情绪和动机四个维度来划分是合理的。

  • 笔者解读:把专业的事情留给专业的人来做


Lesgold and Graesser  观点: 知识的迁移性是关键因素 , 做一个特定领域的学习系统是容易的,但是难点在于该系统能否让学习者将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系统中获取的学习材料(“知识,技能”) 具有“迁移性”, 如果没有这种迁移性,那么这样的导学系统将会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

  • 笔者解读:我们的学习系统设计到底是教会了学习者“钓鱼的方法,还是直接给了学习者一筐鱼呢?”


Pavlik, Brawner, Olney, and Mitrovic 观点:对几十年来学习模型在其应用中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回顾。他们评估了各种框架中的学习者模型,包括基于步骤的认知导师基于约束的导师知识空间模型对话系统基于特质模型的评估。他们指出了具有分支体系结构的系统的价值,并确定了分支的可选粒度以及结果。他们还敦促GIFT在以往ITS的基础上取得的重大进展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架构和实证验证。

  • 笔者解读:提及的几类模型将会在后面的chapter中展开论述。


2、Landscape of Variables for Learner Models

随着教育理论以及传感器技术的进步,表征学习者的变量随时间呈现递增的趋势,比如:

  • 学习效率: 单位时间学习次数的经济收益的度量
  • 学习时间: 可以通过系统日志记录
  • 学习状态: 可以通过非入侵性设备获取(比如:眼动,姿势识别,生理指标跟踪)
  • 情绪动机: 可以由学习者和系统交互的行为进行挖掘
  • 情商(领导力与社会反应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测量获得

Farming and Mining the Landscape of Variables

而挖掘这些特征维度的思路由两个:

自上而下

领域专家主导基于“学习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构建表征学习者的状态维度。


自下而上

收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找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关键变量。这里又分为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就是找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对比; 纵向研究就是根据时间线,长期跟踪学习者个体。


GIFT in the Short-Term Horizon

上篇文章笔者以及提及GIFT是ITS系统的通用模块,本书的作者的科研方向就是研究如何构建通用ITS系统,因此这一小节作者提及了几个他研究的方向。(相对学术,可以选择性阅读。)


  1. 标准化: 找出不同学习者模型中通用的变量,进行标准化;(感觉推动很难,作者也提及这需要政府,机构的介入)。
  1. 知识的可迁移性: 参考上文中笔者举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例子;他们系统GIFT系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适用于不同的ITS系统。
  1. 学习资源共享: 希望学习资源开源共享(感觉这个也很难...... )
  1. 搭建ITS系统组件工具化
  1. ITS系统的成本核算:比如开发时间复杂度,存储的空间复杂度,专业的领域专家,研究员,开发一套ITS系统是昂贵的,如何降低成本。
  1. 系统与场景的匹配度: 什么样的系统适用于什么样的学习场景,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小结

简单小结一下,本章概述了学习者模型是做什么的,以及构建学习者模型的难点在哪里;同时列举了国外一些研究团队的研究思路。简要分享了如何获取学习者模型的特征维度信息,并没有详细的展开具体包含哪些学习者的维度;


笔者观点: 作为产品经理,项目的负责人,关于学习者模型维度的选择问题,应该让“领域专家”来完成,产品经理应当担负起寻找专家,协调沟通的职责,而不应该越俎代庖。大概的思路如上文,可以自上而下基于“学习科学”理论构建,也可以自下而上基于数据挖掘找到潜在的KEY。


下一篇文章,笔者会分享如何“标准化”来提升ITS系统的普适性。


 

附:团员“木南”的文章汇总



-END-

 

以上内容,来自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点击这里可关注: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 (如果遇到支付问题,请先关注饭团的官方微信服务号“fantuan-app”)

 

 

---------------------

作者:黄钊hanniman,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7年AI经验,10年互联网背景,微信公众号/知乎/在行ID“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200页PPT《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新起点》被业内广泛好评,下载量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