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_AI硬件落地的2种思路对比(直线型 vs 阶梯型)_20200101
2024年2月26日 更新
开启更多功能,提升办公效能

最近跟一位朋友交流,了解到AI硬件落地有2种思路(方法)—— 直线型 vs 阶梯型。下面这些内容,对于AI硬件相关公司来说,可能会非常有价值。


一、概念

1、直线型(愿景型)

互联网/AI基因的团队(多在北/上/杭),倾向一开始就瞄准一个理想水平的AI硬件去做产品定义和设计,然后倒推最近3年/1年/半年需要做什么。


2、阶梯型(演进型)

硬件基因的团队(多在深圳),更重视短期产品能卖出去、公司能生存的问题,会在第一个版本V1,就定位在当前硬件品类去做优化,把基础打好。做好供应链内功、控制好成本。后期,再慢慢添加AI相关feature,一次次的“演进”产品形态到V2、V3……。



二、原因和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呢?硬件基因的团队知道一个规律:

1、硬件产品形态,往往需要几个版本的迭代才能够进化成真正的新品类,而最开始的产品形态,很可能是错的(比如现在的智能音响,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成功新AI产品品类)。


如果在最早期的硬件产品形态上去酝酿如何跟AI能力结合,既容易收到局限,也容易被带偏。


2、划时代的硬件产品,需要有新一代的芯片/OS/交互等标准配套成熟才行


3、划时代的硬件产品定义,需要最牛的商业产品天才才可以做到(乔布斯)——注意,不仅是产品天才,还需要是商业天才。

  • 即使是非常强大的硬件公司,也都不会有那个信心去做划时代的产品定义(而是都去“跟随”苹果的步伐)。
  • 具象来说,如果某个公司说他们正在做一款划时代的新AI硬件,我们可以去check其CEO/领导者是否真的那么牛。



三、壁垒门槛

AI硬件真正的壁垒门槛在哪里?

1、“AI算法”算壁垒门槛吗?不算!

AI算法的领先优势,一般不超过6个月。最难的是第一个做出来新算法的团队,但一旦大家知道有人“能”做到这个程度,就有信心去尝试各种方法,很快迎头赶上。


2、“供应链/成本/库存等硬件相关能力”算壁垒门槛吗?算!

  • 即使别人把经验教训/道理告诉我们,该走的弯路,一定都还是会走的——只不过到时不会那么痛,或者可以尽快在第一时间醒悟/改正。
  • 即使招聘到了硬件/供应链相关人才,如果公司本身的组织架构/文化/直属领导不改变(认知),还是会受限、甚至被同化。比如,该人才在原硬件公司,同时hold住多条产品线,所以生产线能够满负荷运转,但是,在某大公司的一个硬件团队,只有1款产品要生产,而且在早期是不应该生产那么多量的,但老板那边不同意,或者该人才自己都觉得,不论是生产线还是ta自己,如果不满负荷运转,都不好意思。。。



四、重要性和行业认知空白

1、为什么如此重视的提出AI硬件

在《干货征集_AI软硬件整体产品规划和细节体验设计干货_做软硬件都懂的AI产品经理?_20191220》一文中我曾提到:类比之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PC和手机都成为了被全民普及的硬件载体,那AI时代,大概率的也会有新的硬件被普及


甚至可以说,2C角度,硬件载体可能是AI真正落地爆发的必要条件


2、“硬件+AI”认知/方法论,几乎是行业空白

硬件知识、AI知识,目前行业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但是,是否可能把这2个层面的知识重新解构成新的大一统体系?有哪些核心关键点?大家可以保持关注,争取未来输出这个方向的干货,对职业发展会有很益处的。



结语

道理上讲,应该是阶梯型的方式更现实,但是,这些公司看起来不那么fancy,甚至在初期不被认为是high~tech公司,所以投资人或从业者可能会错过。



-END-

以上内容,来自知识星球“AI产品经理大本营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加入

---------------------

作者:黄钊hanniman,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11年AI、14年互联网经验;垂直于AI产品经理的第一社群“AI产品经理大本营”(6年)和自媒体“hanniman”(9年);作品有《AI产品经理的实操手册》、「黄钊的AI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