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团员Sherry的第1篇输出,欢迎有更多的团员们也来分享你的AI干货~
作为一个经济学出身的 AI 产品经理,我将结合自己2 年AI项目实践经验(in 某独角兽机器人公司),分享6点产品思考和方法论:
在一定阶段,当技术无法以预期的方式满足产品需求时,AI 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了解技术边界的前提下,提供最合适的产品解决方案以达到业务目标。
有一句话,技术不够,产品来凑,只要能达到业务的预期目标。毕竟 AI 技术短期内得到一个质的飞跃相当困难,这时候,产品需要通过产品设计来规避技术上实现不了的效果,甚至是超出预期的设计,让用户不去关注技术本身。
用户对机器人功能的预期非常高,想要机器人做 100 个俯卧撑,但由于舵机易损耗机器人每次只做 20 个俯卧撑。当用户语音指令”做 20 个俯卧撑“时,为了体现智能性和生命感 ,怎么超出用户预期通过产品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呢?我的策略是通过设计具有生命感的语言回复用户,“做 20 个俯卧撑已经是我的极限啦,你想累死我呀”,让用户认为:
(1)这不只是一个机器人,而是具有生命的,他像人一样会累;
(2)机器人很智能,虽然 100 个做不到,但是可以做 20 个 ,引导用户转移注意力。
最终用户觉得机器人有生命感有意思很智能,忽略对话技术,而是会从更多的需求层面产生对产品的粘性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准确理解用户意图并做出正确回答”是对话机器人这个产品的的核心诉求,那如何更准确的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呢?毕竟 NLP 技术并不能保证 100%精准理解用户意图,AI 产品需要考虑在这样的前提下,怎样设计对话帮助或引出用户真实意图,提高机器人智能性。
“推荐答案”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无法准确判定用户的真实意图时,通过产品策略和可实现的技术,机器人会根据计算,给出得分最高的答案。结合用户画像等,猜测或推荐与用户意图相近的问题,根据计算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展示,提供用户更多的选择,从而达到解决用户问题的目的。举例:
随着用户使用得越来越多,获取的数据越多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辅以一些人工评估,推荐策略会更精准。
用户对机器人的预期也很高,希望“能像人一样聊天,对答如流”,但实际技术上开放域的多轮交互上下文理解差,用户体验的流畅度很低。为了减少用户对多轮对话技术的关注,满足用户情感倾诉需求,可借助植入问答型对话模拟实现多轮对话的巧妙策略,达到对话流畅和智能的闲聊效果,但需注意植入的问答对应互不冲突;有时,由于供应商的任务型多轮对话无法实现二次确认意图的效果,不得不通过产品策略模拟请求意图的方式,参数问询,进行二次确认的交互等等。
1 个 AI 技术落地,AI 产品除了需要像互联网产品经理先确认核心需求,但很多时间精力要用来思考 AI 技术的情况,如何使用可执行的产品方案来代替大量的数据和时间投入,尽快从无到有闪现初代产品研发,在迭代中提升。毕竟让模型跑起来,比实际的业务场景中看到 AI 带来的价值才是产品追求的根本。
在确认产品方案前,不管使用产品的对象是 B 端还是 C 端,都需找到 KOL(关键人物),调研应用场景,充分深入分析用户模型,甚至是复杂业务的所有角色的利益关系。
案例背景:针对编程教育的使用场景有学校、教育机构和家庭,老师怎么结合课程运用 AI 能力达到教育的效果,学生如何学到知识,即如何在教育场景下落地物体识别的 AI 图像能力呢?
调研与需求分析:在上述使用场景中,与设计配套课程教材的老师、学生和产品销售人员沟通,由于课堂环境的基础网络不好,需要在无网络或者弱网(离线)的条件下,能使用物体识别积木块,达到 AI 课程教学的目标。
影响因素评估:因为是否充分评估各类影响结果的场景因素,决定了技术真正落地产品的速度。当产品初步方案确认后,需要对影响算法正常运行的场景因素进行分析。
比如:物体识别,限制在怎样收敛的场景才更好工程化落地,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引导是考验 AI 产品能力的重要维度。那影响物体识别结果的因素有,
同时,识别过程中画面为空或出现非同类物体等情景,需要在研发过程中尽可能充分挖掘,并进行合理的告警分类,或者考虑用技术手段解决、让用户提前准备好物体识别的识别条件。
告警的分类,可以满足产品需求,为后续商业化或者产品迭代提供技术亮点的支持。比如 AI 产品需要挖掘外部环境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反推算法同事给出更多维度更细颗粒的错误反馈,以便为用户提示清晰的操作指导,提升用户满意度。
影响因素也会影响到性能指标的输出,比如:识别速度缩短为 1 秒内,物体识别的平均召回率为 85%,平均准确率为 90%,平均 CPU 占用率<30%,识别距离在摄像头 FOV 视角 80 度范围内 30cm 左右,这样才能满足教育场景。但产品在制定核心指标时,更需跳出技术细节点,站在业务的角度来制定更合理的核心指标。
当产品方案确定了到执行阶段,需产品经理基于落地场景,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持续迭代,在黑暗中寻找道路,包括与 RD 一起收集数据、验证数据、评估效果,最后通过数据埋点、告警或监控机制,保持对数据的灵敏度,方便 RD 优化。
加强用户引导,在合适的场景中告知用户产品有哪些能力,如何使用,以减少用户不会用、不能用、不知道怎么更好用的问题,从而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和用户粘性,对产品的落地和推广带来积极作用。
由于 VUI 的交互方式没有 GUI 有可视化的即时反馈,需依赖用户主动询问,产品使用上存在一定门槛,因此在设计对话时,尤其要加强用户功能引导,告知用户如何使用。同时,由于对话是日常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场景,如何设计自然,“像和真人一样”交谈的交互,是 AI 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在哪些场景下可以增加功能引导话术呢?在哪里增加怎么样的话术?例如:
细致的对话设计很重要,因此 AI 产品经理需要广泛涉猎不同行业不用用户的操作习惯,借鉴硬件、软件行业的优秀交互,不断总结,思考更为自然流畅的产品体验。
目前 AI 技术商业化落地对接以 B 端为主,作为 AI 产品要调整关注焦点,从对接阶段开始,就要和 B 端沟通,能带给 B 端怎样的商业价值,创造多少收益,要依赖产品经理对 B 端需求的理解。
B 端的刚需:一是降低成本,如何让平台接入方能够低门槛地,通过查看文档等即可在产品中接入上线全链路 AI 技术及服务;二是提高效率,是否能够快速高效支持多个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支持多样化的接收方式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或功能配置等。
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产品经理充分了解 B 端的整体业务,以及使用平台过程中的痛点。通过梳理,抽象出可规模化通用的平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平台价值,不然容易闭门造车。
比如:为赋能终端、提高效率和平台易用性,为开放平台的开发者或个人用户,详细梳理好接入流程,同时在保证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条件下,尽可能开放更多刚需的操作权限、运营数据可视化等指导平台接入方的日常工作,从而提升服务满意度。
当在对接一些需要数据积累的需求,在商务沟通前,AI 产品经理就需要准备验证收据、落地案例、使用效果等,需要对 B 端 C 端的诉求有清晰的认知,打造客户觉得好用、愿意用的用户口碑,为 B 端赋能,并共同优化整体产品方案,实现共赢局面。
以上分享的是一些 AI 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上的思考与想法。下面 2 点,主要是功能 ROI 不高导致需要兜底方案以及调用 AI 方案时的灵活性。
这里的兜底方案,指的是如何满足非核心的长尾需求或者异常情况出现时的解决方案。这部分需求由于 ROI 不高,没办法短期内都满足,或者用户交互时发生异常如语音服务无法使用,因此需要设计兜底方案,同时做好数据埋点和监控,方便解决问题和后续的产品迭代。
比如:在对话机器人中,由于用户对机器人期望高,导致语音指令会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如有些 query 不在产品功能支持范围内),那产品在面临这些产品不支持的诉求,如何减少用户负面反馈并保证其智能性呢?使用兜底回复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一般来说,兜底语料的目的有:
根据不同的目的,兜底语料分成 2 类:1、功能兜底;2、异常兜底。每类兜底语料需要怎么做,分别要注意什么?
兜底语料是解决不同场景下用户遇到问题的产品方案,那该如何缓解用户遇到问题的焦虑呢?
好的兜底语义设计需满足以下 3 点:
案例:系统出现故障的场景
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机器人却无法正常提供语音服务,比如在“叮当服务器异常”、“连不上叮当服务器造成语音服务用不了”或“叮当域名解析失败”的场景下,用户无法通过语音指令让产品执行用户意图完成任务。这里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一些经验:
在做兜底方案的界限分析时,比较好的判定依据为,各环节 ROI 是否较高,如果高应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或者通过技术解决,但确实无法完全满足时,就要考虑兜底方案了。
算法引擎需要调用灵活,接口清晰才能在更多的业务里迭代成长,变得更强。
比如:针对智能对话服务的开放平台需支持多种技术能力(包括对话识别,理解,多轮对话管理,知识图谱,知识问答,开放域闲聊等),为丰富的接入场景提供多样化的接入方式,才能让平台接入方运用到多种使用场景;针对图像能力接入要满足市面上现有的主流调用方式,同时需注意哪些功能合并、哪些功能拆分、什么字段可结合实际业务进行配置等,为开发提供建议,从而使得模型和产品方案在更多项目中得到复用,提升规模化的落地价值。
目前 AI 技术处在一个,需要大量商业化以证明其价值的状态,如何与现有业务场景结合或微创新,以更高效的方式赋能满足需求,最终落地技术支持产品迭代,是 AI 产品经理的要求。
作者微信:sherryzhang9498
-END-
以上内容,来自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点击这里可关注:http://fantuan.guokr.net/groups/219/ (如果遇到支付问题,请先关注饭团的官方微信服务号“fantuan-app”)
---------------------
作者:黄钊hanniman,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前腾讯产品经理,7年AI经验,10年互联网背景,微信公众号/知乎/在行ID“hanniman”,饭团“AI产品经理大本营”,分享人工智能相关原创干货,200页PPT《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的新起点》被业内广泛好评,下载量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