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Desig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oatory
实验室简介:
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D&Ai Lab)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特赞信息科技联合发起成立,致力于数据、算法、网络和人工智能与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通过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教学,培养新一代设计创意人才,并与成熟和初创的科技企业合作,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化。
主要研究方向:
理论研究: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
应用研究:
正在进行课题:
课题1:设计与人工智能研究报告
“未来10年,大部分人类需要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取代。”同济 x 特赞 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阿里巴巴UED团队一起,把这个无法避免的技术改造人文问题带入设计领域,共同发布《设计与人工智能研究报告》,通过对学术文献、技术资料和产业案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专家采访、趋势预测、劳动力再分配观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对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进行建构,希望帮助更多设计师为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课题2:设计目的、结果和过程的数据化
将设计进行数据化,通过多个数据维度将设计从非结构性数据转化为结构性数据,包括:
(1)设计目的的数据化
(2)设计结果的数据化
(3)设计过程的数据化
课题3:设计智能匹配算法研究
通过数据和算法技术将设计需求和合适的设计师进行匹配。第一个阶段,通过刚性条件和柔性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分析需求和设计师能力之间的匹配度;第二个阶段,通过对于匹配结果的不断检测,利用机器学习进行算法的迭代和优化;第三个阶段,将算法通过合适的产品形态运用到复杂的设计创意任务场景中。
关于设计与人工智能的渊源:
50多年前(1963年),在波士顿建筑中心举办了一次名为“建筑与计算”的会议,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明斯基(Marvin Minsky)是两位最重要的与会者。前者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鼻祖,后者则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的开山泰斗。在这个会议50年以后,我们希望再次激活这个讨论。一方面,设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科技密切相关;人工智能也从来没有像现在那样普及和值得人文反思。
关于实验室定位:
我们为实验室的课题设置了两个标准:
因此,“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又可以被称为“一千万实验室”。我们用十的七次方作为实验室的标识。
负责人:
范凌,实验室负责人 / 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特赞信息科技创始人
范凌博士是一位设计学者和科技创业者,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和同济大学学士。2015年创立特赞 | Tezign 设计科技,将设计创意人才与社会、科技和商业项目对接,改变传统设计创意服务的工作方式。该项目获得包括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的投资。范凌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美国阿斯彭学会(Aspen Institute)首位设计背景的中国英才,香港M+美术馆/设计基金会设计奖金获得者。他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和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任教,担任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城市和基础设施研究中心中国研究员。
梁明(英),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 同济大学访问教授
梁明教授生于香港,现居伦敦。曾在包括苹果、诺基亚、飞利浦、三星在内的科技企业中任职产品设计总监达30余年。并在英国、瑞典、韩国、新加坡、意大利等国任教,一贯推动设计与科技、产业的交叉学科,曾任韩国国际设计高等研究院(IDAS)副院长。2005年起,梁明教授回国,推动中国大陆在设计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他促成了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联合设计研究,并担任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的访问教授。
学术顾问:
Peter G. Rowe,哈佛大学大学教席教授,设计学院前院长
娄永琪,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
王敏,北京奥运会设计总监,Adobe前设计总监
青云,阿里巴巴UED委员会委员长
曹楠,同济大学数据与可视化教授,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
行业顾问:
熊子川,Thoughtworks总监
Wang Lu, 博士,Snapchat数据科学家
乐乘,阿里巴巴人工智能设计实验室负责人
王喆,特赞联合创始人,SaaS专家
黄勇,特赞首席技术官,资深架构师,技术博主
基金资助:
上海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设计大数据智能对接平台建设”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设计大数据算法研究”
合作机构:
普林斯顿大学智能城市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阿里巴巴;利丰行(香港);Continuum创新咨询;微软;UXPA;Thoughtworks;线性资本;高瓴资本高礼研究院;造就思想论坛
合作方式:
战略合作 / 资金支持 / 课题合作 / 活动事件合作
(暂时不单独进行课题或活动合作)
D&Ai Lab 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方式:
联合发布《2017设计与人工智能报告》
提供研究经费,支持专业人才引进
共享数据、信息、技术和专业人才
联合培养人才,实验室对阿里巴巴员工开放的研究员岗位
参考材料:
2.1.2(2017/02/13 更新)